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4-04-23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杂谈 >>同课异构碰撞思维 畅所欲言助推成长——记重庆双福育才中学初2020级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教研杂谈
同课异构碰撞思维 畅所欲言助推成长——记重庆双福育才中学初2020级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上传时间:2019-10-24 19:53:05 点击次数:3475 次
  

20191018日星期五,初2020级初三上期物理组教研活动在重庆双福育才中学物理实验室如期进行。除了全组物理教师均参与了此次活动,同时还有来自重庆武隆土坎中学的三位老师参与交流。本次活动分为三个议程:  

   

首先,初2020级的万庆老师和王雨晨老师对人教版16章第四节《变阻器》进行同课异构。两位老师非常用心地带来了自制教具,万庆老师的“构造式教学”重点在于滑动变阻器的设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得一个可以改变阻值的元件:从对电阻丝进行缠绕,给电阻丝涂绝缘层,需要在滑片接触部分刮去绝缘层,直到需要给滑片一个支架等,最终引导到成品滑动变阻器,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流畅自然。王雨晨老师的课堂重点在于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从四个接线柱中选择两个接线柱串联进电路,学生自主探究哪些接法可以实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灯泡亮度,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的连接要求,同时连入阻值部分以下接线柱为准。整堂课师生互动自然,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课堂展示后,在备课组长万静老师的主持下,两位上课老师进行说课,交代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及课堂流程,同时对执教进行反思。紧接着,全组教师畅所欲言,对两堂课表示出极大的肯定,教态自然、板书工整、逻辑清晰、语言或是风趣幽默或是简洁流畅,总之亮点颇多,当然每堂课都有遗憾,也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听课老师还对“构造式教学”的利弊、对教学疑点进行了探讨,气氛活跃。  

   

   

   

最后,育才中学初中物理教研组组长李鸿老师就《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和《欧姆定律》教学内容分享了备课。不仅有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还在关键内容处进行详细板书,并对实验中控制变量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电流、电压与电阻三者间的因果关系做了强调,还对部分习题进行解惑,对各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指导意义甚大。对于教学中关键且易混淆的结论“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组内万静老师给出了一句相当浪漫的英文“RightnowI am changing with you”,帮助学生理解“R不变时,I随着U改变”,随后刘颖老师也分析自己的创新“I change for you”。  

   

此次教研活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年轻教师的风采和优势,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也深深体会到物理组教师的团结友爱,不遗余力助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更由衷地感受到物理组的人文情怀,对学生的疑点误点用心剖析敢于创新,帮助学生们跨越一个又一个阻碍,由此滋生了许许多多物理人的专属浪漫。未来有你,有我,有我们,一路前行一路成长。  

   

作者:杨莉  

审定:李露 李建  

   

执教反思1(万庆)  

    我的课堂出发点是使更多学生真正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以及发展由来,对于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导致无法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进入滑动变阻器后,静态电路发展到动态电路,很多同学难以适应,使之成为难以逾越的“台阶”。因此,欲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其使用原理,需要让学生触及电阻器原始结构,然后通过可视化的实验仪器掌握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  

基于以上几点,我采用“构造式教学”,逐步引领学生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构造”出来,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仪器的构造并不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的,是一步一步发展、演变到现在。为了使在构造中理解发展脉络和逻辑,我在教学中结合了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的14个问题,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铺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物理核心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  

1.我选择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台灯亮度、音响响度、吹风机风速变化引入新课,但由于个人粗心并没有将台灯亮度变化展示出来,并且忽略了吹风机挡位变化导致风速变化的原因不仅仅是电流,还有部分是由于电压发生改变,因此笼统归纳为电流大小变化导致亮度、响度、风速变化是有瑕疵的;  

2.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14个问题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过程,但问题太多导致课堂把控难度加大,有些地方语言不够精炼、问题表述欠精准,导致没有得到预设答案;同时,基于教师是教学素材提供者这一原则,这14个问题倾向于是教师本身发现的问题,而教学中更应该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并解决。老师若直接给出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是没能很好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持续改进;  

3.课堂教学中,由于偏重于滑动变阻器的建构过程,并没有涉及到电流是如何流经变阻器、为什么金属横杆、滑片阻值忽略不计等细节;  

4.本节课教学设计出发点偏重于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因此学生动手实验较少,动手机会不多,未给学生留下充足时间去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5.在使用自制的可视化滑动变阻器过程中,由于二极管需要正确连接正负极,课堂上强调正负的说法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误会,误认为滑动变阻器有正负之分。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逻辑严密和知识体系完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做到真正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物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执教反思2(王雨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而言,在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难点在于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对于老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做实验总结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让学生思考灯泡亮度改变的原因。课前为了突破重难点,需要老师对于语言进行准确的提炼,一是如何能通过语言准确地描述问题和总结知识点,二是如何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此外,一节优质课堂还需要老师对于教学思路的反复锤炼。  

    本堂课教学重难点基本得以突破,但是留给学生的动手实验时间不充分;整节课的课堂完整性不够,应该将电阻箱的知识点更换为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本节课部分重点内容还应该在板书上完整呈现。  

   

听课感悟1(刘莉)  

今天听了组内两位老师关于《变阻器》的同课异构,感悟颇多。首先是万庆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新颖的构造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细腻地讲述了滑动变阻器的由来以及它的构造,从电阻丝材料的选择,空间的利用,绝缘外漆的处理,滑片的固定等方面细微讲述了滑动变阻器如何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体验了任何一个仪器、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三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自制的滑动变阻器更是为本节课增色不少,巧妙地突破了滑动变阻器最终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取决于下方接线柱,并且非常直观地看出是哪一段接入的。万老师幽默和谐的语言也使整堂课轻松自如起来,对课堂的驾驭度很高。但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这节课在讲滑动变阻器构造时,时间过久,过程太过细腻,重点突显不出来,问题的设置是老师构想并引入的,并非是孩子们遇到的发现的,建议这一板块压缩一下,孩子感兴趣的、考试要考的必须讲,孩子不感兴趣的或是孩子不会去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师肯定要知道的更多,但是否一定要让孩子也陷入这样的思考,有待商榷。自制教具在这里助力不少,但如果在讲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时能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并总结其使用特点可能孩子们收获会更多。王雨晨老师这节课很接地气,充分研读了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住了考点,整堂课也相当完整,从漂亮的视频引入,自制的黑箱子电路,到提出问题如何改变灯泡亮度,一步步慢慢的引导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本节第二个点赞的地方是讲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让孩子自己动手实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设计的表格也让孩子们非常清晰的看出滑动变阻器在使用时应该怎么连,可以怎么调,都是一目了然。在会使用的基础上又讲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也提升到了滑动变阻器可以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后面的章节做好铺垫。美中不足之处,如果在讲滑动变阻器使用时能介绍一下电流的流径,让学生能清楚知道电流都经过了哪一段电阻丝,清楚了其实质,那滑动变阻器不管是哪种连法,孩子们都会知道相应的调法,和这种调法带来的效果。感谢两位老师精心的准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同课异构,也带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思考。每一次的听课学习都感觉是听别人的故事,思自己的问题。感谢自己在一个如此认真干事的物理组,相信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是一次不小的进步。   

   

同课异构听课感悟2(李建)  

今日听了万庆老师和王雨晨同课异构的《变阻器》两节课后启发感悟很深。两位老师教态自然从容,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准备充分,课堂互动性强,通过自制生活化演示教具突破教学重点,教学效果显著。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一、标本兼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万庆老师的课重现了滑动变阻器的设计过程,通过问题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改进,引出了现在常用的滑动变阻器。这样的构建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创造发明意识的萌芽。王雨晨老师教学重难点突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感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的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得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两节课都比较精彩,其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的思考。在设计一节课前,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和学生要达到的层次标准。其次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揣摩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材进行深读的解读,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挑战进阶,培养科学思维。  

万庆老师的课通过一系列逐渐升级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题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王雨晨老师的课通过挑战进阶升级,从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到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暗程度,再进一步到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一确定值,再进一步的实现改变电阻的情况下,通过滑动变阻器实现保持电压不变。一步步的升级进阶,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解决了问题。挑战升级过程也是不断思维完善的过程,既为下一章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作了铺垫,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育。今天的同课异构活动收获很大,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种碰撞,每一次是展示都是一种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生活物理教学研修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听课感悟3(赖思桦)  

周五有幸学习了王雨晨老师和万庆老师两位的同课异构《变阻器》,收益匪浅。万庆老师的课堂通过问题设置,启发式教学,提出十四点思考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不仅了解知识的本身,还掌握了整个知识的生成,真正搞懂变阻器是经过了哪些改进达到了现在的样子。而且万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趣味性非常强,将一堂概念课上得高潮迭起,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万庆老师的自制滑动变阻器,在讲解变阻器连接方法的环节还别具一格的利用多接一节电阻多一个小灯泡发光的现象来演示接入的电阻变化,对学生和在坐教师都是一场视觉盛宴,也可以看出万庆老师对这节课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整堂课注重知识的生成,将本节课内容分为两课时,在课堂的完整性上仍值得改进,结尾如果能以结束语升华整堂课内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活物理就更为完美了。  

王雨晨老师的公开课总体来说是一节高效、实用性强、结构完整的优秀展示课。王老师以视频及实验的方式引入本节新课,展示了自制灯泡变化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个实验挑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得出了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了解并掌握了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在引入环节设置的疑问:如何使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到学习了滑动变阻器之后的揭秘,前后呼应,课堂结构完整,最后的结束语更是将本堂课进行了升华。如果语言能再精炼一些就是一堂完美的公开课了。  

此次教研活动让我学习到同一节课在两个老师的讲解下展示出完全不同但都极为精彩的课堂,自己受益颇丰。自己也应该多多思考如何从多角度对一节课进行解剖,分析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的讲解方法,才能不断进步。   

   

听课感悟4(高媛)  

听了组内万庆和王雨晨两位老师的课后,受益匪浅。两位老师同是讲的《变阻器》这一节内容,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万老师侧重于讲解变阻器的结构,循循善诱学生们自己从问题中不断对变阻器进行改进。让学生们从一根电阻丝开始,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构建变阻器的结构特征。并且通过自制,在每一匝电阻丝上连进小灯泡,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滑片在不同位置时连入的有效阻值,可谓用心良苦!值得敬佩!而王老师则侧重于学生活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让学生自己设计出电路、连接方式,一一用实践去验证每一种连接方式的作用,并总结其关键和考点,非常实际地切合了当下物理中考中关于变阻器的考点,并且加以强调和练习。
    总体而言,两位老师的自制教具和教学设计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两堂非常值得借鉴的同课异构!   

   

听课感悟5(李露)  

万庆老师的课通过一系列逐渐升级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题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现象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王雨晨老师的课通过挑战进阶升级,从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到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暗程度,再进一步到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一确定值,再进一步的实现改变电阻的情况下,通过滑动变阻器实现保持电压不变。一步步的升级进阶,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解决了问题。挑战升级过程也是不断思维完善的过程,既为下一章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作了铺垫,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育。今天的同课异构活动收获很大,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种碰撞,每一次是展示都是一种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生活物理教学研修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同课异构,展现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呈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万庆老师教学的重点在于滑动变阻器设计的生成,从理解其结构到仪器的正确使用。通过构造教学法,将滑动变阻器的原始结构呈现,并借助可视化的自制教具突破重难点;同时,利用问题驱动,由浅及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滑变的结构,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王雨晨老师重在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并巧设挑战任务,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体验滑动变阻器能够改变电流和电压这两个作用,并为后续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做铺垫。尤其是表格的设计,利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指向明确的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在听课、辩课的过程中,自己受益匪浅。  

1.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不仅要善于利用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还要多创设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观察和参与中阐述实验现象、表达观点,促进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2.教学语言要精练且有指向性。真正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体现出教师围绕中心抓住问题实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梳理脉络。在日常教学中,自己需要好好锤炼教学用语。  

3.教师本身需要多观察多发现多动手,学会透过现象去思考。例如实验器材的构造由来,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设计教具,如何利用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等。  

感谢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丰富的课堂、思维的碰撞、精彩的点评都是成长路上的宝贵资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