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4-04-29
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培训 >> 重庆市级高中物理培训 >>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听课心得
重庆市级高中物理培训
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听课心得
上传时间:2010-11-30 16:35:34 点击次数:4894 次
                重庆市开县长沙初级中学 黄明帅
  抱着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参加了第9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听课活动,共听了2天半,15节课。通过听课,我感觉离合格的物理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路要走。通过听课我也学到了很多。特别是老师们精彩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 谋篇布局,新。
  一堂好的课要有好的谋篇布局,要用全局的眼光对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内容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整体策划,使课堂完整连贯,严密紧凑;且安排要突出主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高潮迭起,使课堂生动活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有逻辑的课堂结构。
   河北石家庄40中学马剑老师,上的《串联和并联》一课。整课以车灯为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清晰,严密紧凑,构思巧妙。课以汽车的眼睛创设情景引入,形式新颖。首先播放满眼霓虹、车水马龙的闹市中车川流不息的视频,将人们带入美丽而现代的城市生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汽车停下,闪熄车灯,突出汽车的眼睛。在教师渲染下,话锋一转,“如何使将汽车的眼睛亮起来?”。多媒体打出任务一:利用电源、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模拟,使汽车的眼睛亮起来。学生热烈讨论,相互合作,制定有效方案,积极动手,连出了串联和并联电路。教师抓住时机,引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概念。然后再次创设情景,有次老师出门,一个灯坏了,幸亏另外一灯,教师才安全回家,问车灯是串联还是并联的?学生猜想、实验探究,得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用电器工作时,相互影响的情况。最后教师提出“如何给车灯装上两只会说话的眼睛?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引出转向灯。教师展示任务二:利用电源、两个小灯泡、两个开关、导线若干模拟转向灯,左转弯,右转弯。学生积极讨论,互学互帮,踊跃探究,大胆展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总结得出开关的作用。整个过程设计精巧,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 分析、钻研教材,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对教师来说,首先还是要钻研教材,继而深化教材,最终实现超越教材。只有认真分析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教材,才能活化教学的源头之水。特别要处理好细节。
  比如上海新川中学周艳老师在浮力的方向问题上做足了文章,紧抓“竖直”不放松。周老师首先创设量筒取物小游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学生纷纷向量筒中加水,乒乓球浮了上来。教师设问“乒乓球为什么上浮?浮力的方向如何?您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回答精彩而富有创造性。一个学生回答:“在加水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乒乓球上浮,不左不右,竖直向上运动。”也有学生说:“我观察到乒乓球运动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且向上运动,所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运动。”学生得出感性结论,教师趁热打铁,将一乒乓球用细线栓在水槽的水中,观察细线的方向,并与重锤线对比,得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再将水槽倾斜,细线方向仍与重锤线重合,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结论。
  平时我处理飞机机翼产生升力原理时,用讲授法直接说出结论,学生难于理解,不能深学细品,印象不深。河南开封33中张丽娟在处理此点时,利用动画模拟,她将机翼模型周围的空气用点阵表示,当模型相对于空气运动时,空气被一分为二,点阵同时分开同时闭合,显示出空气经过凸面和平面时间相同,但经过路径不同(路程不同),得出速度不同,形象直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新疆的刘伟采用上下表面放置相同的金属片,通过观察金属片的形状变化,利用转换法得出流速不同,效果较好。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教师不修边幅,不重细节,学生就很难深学、细学、学有所感、学有所获。所以钻研教材要透,细节很重要。
  三、 身边课程资源利用,巧。
  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是最经济的,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学生信手拈来,觉得亲切,也体现了物体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潜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能激发探究热情。
   江西的陈元章在浮力的引入中,将装有沙的玻璃瓶子、脐橙皮、脐橙、放入水中,问学生,这些物体的浮沉情况。学生回答:有沙的玻璃瓶子下沉(结果悬浮),脐橙皮上浮(结果下沉)脐橙下沉(结果上浮)。学生感觉不可思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西的王瑞芬也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潜意识与实验现象不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将番茄、脐橙、土豆放入水中,问它们的浮沉情况。番茄放入水中下沉,学生认为大的脐橙也该下沉,因为它们认为重的物体应该下沉。实验结果脐橙上浮。教师要求学生说说上浮的理由:学生认为上浮的原因是因为大的物体体积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大,所以上浮,教师顺势引导得出浮沉与浮力大小有关;教师接着拿出更大的土豆放入水中,土豆下沉,学生惊讶不已,马上积极思考,注意力被课深深吸引,通过讨论得出:土豆所受浮力大,重力更大,得出浮沉不但与浮力大小还与重力大小有关。教师不断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不断实践、反思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印象深刻。最后教师提出,如何使西红柿上浮?学生很富想象力,有学生向水中加盐,改变浮力实现浮沉;也有用注射器抽出西红柿汁液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沉。学生开拓了思维,总结得出实现浮沉的两种方法。
  四、 课堂提问,效。
  巴西著名的学者曾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观察、实验探究、模拟、推断等,设置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梯度分明的问题串,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东的朱惠会老师在讲解汽化和液化概念时,首先创设自主探究的实验情景:实验准备有酒精灯、红色酒精、试管、试管夹、气球、打火机。问“怎样使气球鼓起来?操作性问题一提出,学生们跃跃欲试。几番热烈讨论后,提出方案:在试管中装少许红色酒精,将气球套在试管口,用酒精灯加热,气球鼓起来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了成功,兴致盎然。教师紧接着提出思考问题“红色酒精哪里去了?”,激发深思,引出汽化概念教学。熄灭酒精灯,教师又提出观察性问题:您观察到什么现象?(气球变小,红色酒精又回来了。)顺理成章的引出了液化概念。整个过程中朱老师采用问题驱动,创设多功能的问题情景,激发探究热情,引发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堂好的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给予学生快乐,教师才能收获快乐。反思自己的课堂,更觉出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之大。高超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设计能力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应该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所以,加强“内功”的历练才是最要紧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增强应变能力,将课堂效果最优化,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