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4-05-02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快递 >> 信息快递 >>赴浙江学习有感——“墙里墙外”话课改
信息快递
赴浙江学习有感——“墙里墙外”话课改
上传时间:2016-11-25 20:11:01 点击次数:1211 次
  

2016年11月12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云阳县教委组织的,奔赴浙江省宁波市的“新高考改革”暨“走班教学”观摩活动。短短三天时间,我仔细聆听了宁波中学李建明、镇海中学黄国龙、杭州十一中倪子元的三场讲座,实地观赏了宁波中学、镇海中学的幽静校园,较为详细地询问了镇海中学、杭州十四中(凤起校区)部分学生的切身体会。

三天下来,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和“走班教学”给我的感受是利弊并存,有待观察。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并没有出现通常的那种身为样板的骄傲与自豪,反倒带着些许的无奈和彷徨。现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 新政策的主要内容

据校长们讲,浙江的这轮改革始于2012年,当时提出“深化课程改革”口号,先后采取了两大措施:2013年废止原来的重点学校,开始评比特色示范学校,以推进选修课改;2014年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扩大高校选择权,以推进必修课改,2017年为首次新考改招生时间。

1.1课程的变化

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认定2006年以来的高中新课改仍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所以本轮课改的要点是: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为此他们提出“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每周课堂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6小时;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一门选修课修完18学时可以获得1个学分。”选修课包括四大类别——知识拓展类(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不少于10%,学生须取得初级、中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按比例开设。

1.2招生的变化

在高考方面,普通高中生可以参加三种方式的录取:统招、高职提前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统招时,高校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不超过3门,而考生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仅作参考。高职提前招生时,可报考多所高校,以高中会考(他们称学考,下同)成绩为基本依据,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考生选择确认1所高校就读。所谓“三位一体”招生,就是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1.3考试的变化

他们的改革目标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推进综合评价选拔;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为此,他们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并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按比例划分为5个等级,比如15%的人为A等,5%的人为E等。);考场一律设在标准化考点;一年考2次,语文、数学、副课(特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下同)在4月或10月考试,英语在6月或10月考试,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为毕业或升学依据;改革了统一招考方式:语文、数学的高考与会考完全分离,只在6月安排一次高考,总分150分,成绩当次有效;英语可考两次——6月或10月参考,考卷与会考卷合一,总分150分,其成绩两年内有效,自选一次成绩计入升学成绩;副课是7科选3科参考,选了就不能改,内容是在会考卷70分基础上,添了30分的选考题,参考日期与会考相同,时间延长30分钟,考场与会考分设,认定的成绩与卷面成绩通常不相等,因为要按等级赋分(即先将所有参考人按比例分为21个等级,同一等级分值相同,不同等级分值不同,分差为3分,最高级计为100分,最低级计为40分,计分的前提是前面70分会考题不落入会考的E等,否则成绩归0)。每生可考两次——4月或10月参考,其成绩两年内有效,自选一次成绩计入升学成绩。

第二部分 新政策的落实

2.1新政策落到学校层面,需做六件事

(1)大力开发选修课

由于省里要求增加选修课课时,评比“特色示范校”,还允许学校按学分收费,所以各个学校争相开发选修课,比如镇海中学就开出110多门选修课,包括60多门知识拓展课、17门职业技能课,38门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课,如《太极拳入门知识与实践》《纤体瑜伽》《话剧鉴赏与表演》《新闻评论与采编》《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自我生活规划》等等,被评为“知识拓展类”课程建设试点学校。而杭州第十一中学则提出建设“四强五优”课程体系——“男女兼收,女生见强”开设有《美丽女生》,《形体与舞蹈》,《经典茶艺》,《手工制作》、《礼仪文化》;“文理交融,人文见强”开设有《易经选读》、《孙子兵法》、《世界民俗风情》;“艺体并举,美术见强”开设有《书法》、《国画》、《版画、《数字美术》、《服装设计》)“多元课程,创意见强”开设有《创意与电子物理》、《创意与制作》、《创意与表演》、《创意与生存运动》等、信息课程开设有《机器人》、《图像处理》、《安卓程序设计》、《科技改变生活》,被评为二级特色示范学校。这些学校高一的老师,每人最少都开了一门选修课,多的开了两门,甚至更多。

(2)引导学生选课

由于同一科(副科)有高考、会考两个层次,需要学校在高一引导学生分层学习,语数英之外选出3门参加高考,其他科目只参加会考,所以高一学生一开学,就要上网选课,既可以跨班级选课,也可以跨年级选课,为此学校得针对学生及家长做好宣传、引导和培训工作,比如编印、发放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调查;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布置职业体验方面的假期作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等。

(3)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新的考试制度使得必修课也出现了分层走班现象,理论上7选3就应该有35种组合,老9门与技术课的教学最复杂,每一门课都是会考、选考两条线在同时运行,再加上选修课的选课走班,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完全被打乱,过去是一个班一张课表,现在是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仅以选考为例,宁波中学高二年级共359名学生,被分成30个小组上选考课,高三年级共347名学生,被分成28个小组上选考课,如果再加上补习会考科目的、学习选修科目的,又得分出若干小组,要让几百人堂堂有老师见,每堂课能找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地点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4)组织学生参加会考、选考、高考

根据他们的经验,会考、选考应有统一规划,一般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政治在高二上期第一次会考(考后开设生物课、技术课),在高二下期第二次会考,语文、数学、生物在高二下期第一次会考,生物在高三上期第二次会考,技术在高三上期第一次会考,语文、数学、技术在高三下期第二次会考;英语、副科在高三上期第一次选考,在高三下期第二次选考;语文、数学在高三下期高考。就一个学校而言,每年都会组织三次教大型的考试,每次考试至少得惊动两个年级,如果提前会考的多了,就是惊动三个年级,单是安全压力,就不可小觑。

(5)统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在办学条件方面,如上述的宁波中学高二年级,原本8间教室让8个班分时段使用,现在是8间教室让8个语文、8个数学、8个英语、5个物理、4个化学、4个生物、3个地理、2个历史、2个政治、1个技术共45个班分时段使用,所以差教室——轮换不过来,需要添加教室;更由于学生的经常性流动,需要在教室添加设备:书包柜,作业柜等。

在师资方面,教师发展一专多职多能有困难,很多老师都不能胜任开发课程的工作,特别是职业技能课,得找外援,比如镇海中学与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合作,开了《动画制作》《陶艺制作》《表演入门》等课程;与镇海区职教中心合作,开出《服装设计》《外贸实务与单证》《机械制图与CAD》等课程;更重要的是,因为指导学生选课的需要;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的需要;频繁考试后心理调试的需要,梳理人际关系的需要,“指导教师”这个岗位显得不可或缺;还有极端情况:当学生的选课尘埃落定后,每科教师需差的人数都是变动不居的——可能连续两届学生需要的政治老师特别多,换了第三届,很多人都选化学去了,于是政治老师富余了,化学老师又差了,怎么办?通常高三上期第一次选考后,还有高三下期的第二次选考,如果报考人数锐减了,剩下的副课教师干什么?整整一学期,不长不短的,怎么安排工作?

(6)修改评价方式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学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和“统一考试招生”中的重要参考依据,需要学校认真组织实施。尤其是“三位一体”招生,没有得A等的基本掉榜。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如前所述,原本一个年级8个班被分成了30个小组,学生成绩该怎么统计,怎么定标准,怎么评价,没评价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去评价教师?新的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作业、考试等都有考、选考两条线,有的老师只教高考课,有的老师既教高考课又教会考课,有的老师只教会考课,显然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再适用。每年的4月以后,几乎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副科教师去干什么,主科、副课教师待遇上怎么平衡?都是一些新问题,需要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的配套跟进。

2.2新政策落到学生层面,需做三件事

(1)确定选考科目:一般在高一第二学期临近期末,学校就要组织考试报名,选考科目一旦报名确定,就不能更改,这就要求学生尽早确定选考科目,确定选考科目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两种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性向;本人准备报考的学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

(2)手拿一张课表,每天在不同教室、场地走进走出,不停地换老师、换同学。

(3)权衡考试科目、时间、次数,按时到场参加考试:少数学生决定在高一或高三完成所有会考科目;多数学生计划在高二完成所有会考科目;部分学生考完一门丢一门,部分学生考好了还想考更好,部分学生考了不得不再考,部分学生在高二就提前参加选考...。总之,什么时候参考,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都是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困境。

第三部分  新政策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3.1学校涌现出的问题

(1)相比过去,因为赋分制,更多的中等生选择读文科,因为选理科其竞争对手都是全省最拔尖的考生,而选文科,其对手体育生艺术生以及大部分成绩中等学生,即使报理工科的学生,也大多选择两文一理的搭配高校专业要求选课中一门符合条件即可报考),导致文理课失衡,文科师资突然紧缺

(2)部分学校为了能考出好的高考成绩在高中前一年半左右就已经学完高中所有新课,据说有的学校还保送初中生读高中,准备中考的时候已经上完高一的大部分内容为了赶进度,暑假寒假会提前上课节假日也全乱

(3)并开科目超过8门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许多学校的选修课都形同虚设,自修课,活动课。

(4)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表后,班主任就失去了意义,家长会没法开,考勤没法查,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也没法保证,尤其当学生很多的时候,评价就是造假。

3.2教师提出的问题

(1)因为教学班不稳定,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师生互动机会大幅减少,维持纪律,答疑辅导,追收作业都成问题。

(2)老师教授的同一班级,既有选考的,也有会考的,起点不同,进度不同,作业,教辅资料要分层,无论备课还是批改作业,工作量都是翻倍的

(3)周考、联考、中期考、期末考、模拟考、三次大考,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扰乱教学计划,经常陷入刷卷讲卷的循环。从高二开始,为了应付学考和部分学生的提前选考,非考试科目不得不停课让路原因很简单,上了也没人听

(4)课根本无法调动:所有课都是定死的,一旦老师请假,就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你一调课,肯定就有学生听不到你的课。

3.3家长提出的问题

(1)某些学生家长务农或经商,受教育水平不高的,选课轻率,事后反悔,怎么化解?

(2)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是考试就得产生费用,农村偏远地区的费用更高,家长负担得起吗?

(3)过去文理划线,现在按高校专业划线,又只要求一门必选,比如必选了生物,都能报考的“理、化、生”与“生、政、史”两种组合,命题组如何平衡不同选考科目的难度?

(4)没了、普本区别,没了二本、三本区别,只按专业投档,投档线一片混乱,怎样让家长信赖招办的公信力?

3.4学生提出的问题

(1)过去批判一考定终身,现在是一选定终身,而且让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就要选,其实已让未成年的高中生做出成年人的选择!

(2)所谓的一年两考其实是一年三考,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高考的压力大大前移,每考一次就有一次大的情绪波动,考一年,波动一年,考两年,波动两年。

(3)竞争对手在哪里,充满模糊性。考试得赌运气,赋分制最大的特点在于,每个学生最终得分多少并不一定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取决于其他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水平如何。你的运气好一点,全省选你一样菜单的对手就相对较弱;你的运气差一点,你就很可能撞到强手如林的人堆里实际取得的成绩低于自己的卷面成绩。此外70分卷还有一个的特点,就是选择题多!选择题多就会出——总有一批人摸鱼都能摸个好成绩,气死那些苦学的

(4)高二学考与高三选考学生使用同一张试卷(那个70分卷)本身就有做牺牲品之嫌,竟然还有部分学校为了体现教学水平,动员已经取得高分的考生再次参加考试,以便占有高位,减少别人得高分概率,岂不雪上加霜?

(5)新制度对中差生更不利,学霸已经抛弃两门甚至三门学科时,普通学生仍要苦战——选考有两门不满意的,剩下五门课;选考都不满意的,剩下六门课。结果是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学霸有时间在语数外上精益求精学庸则一边是选考科目的新课一边是学考复习,人差距更远

(6)同一时段,同班同学要分成好几个小组,到不同的场所去上课,三年下来,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出缺乏归属感,缺少集体意识

(7)花在路上的时间较多,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得挤占,忘带东西还不好拿,天知道自己的教室在上什么课,被哪些人占着。

(8)说是双向选择,很少考生了解到自己选的科目以后可以上什么专业,特别是现在各大高校相互独立的专业要求。绝对的选课自由更不可能实现,学校不可能为个位数或者十几个学生专门开一个班级配备老师。

第四部分 社会的评价

4.1来自高校的负面评价

(1)由于语、数、外3科在总分中的权重较大,中学势必会选择将其作为应试训练的主要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性理科教育将受到极大削弱。这一现象已经在江苏省前几年的高考改革中出现,曾迫使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不得不大幅削减在江苏省的高考招生指标。(原北大招办主任忧浙江高考改革,2015-02-02《腾讯教育》)

(2)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旦中学将自己最具比较优势的某3科作为集中攻克的对象,强化训练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上驷就不得不放弃其他4科,...由此得到的结果是中学将逐步演化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在中国大学正千方百计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的今天,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责任的中学却反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了专业训练,这岂非是咄咄怪事?(原北大招办主任忧浙江高考改革,2015-02-02《腾讯教育》)

(3)“坦率地说,按照这一方案,高校招生办公室可以取消,只需将录取通知书交给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原北大招办主任忧浙江高考改革,2015-02-02《腾讯教育》)

4.2来自某些领导的正面评价

 (1)“生涯规划”成亮点: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允许考生自主确定3门选考科目,选择学科的背后是选专业,其实就是在进行职业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高考的指挥棒去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

(2)能飞则飞 成亮点:不在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想知道学霸学习新知识到底有多快!在这样的改革下,立刻可以看到答案。

(3)“考其所好” 成亮点:不分文理,由于每一位学生均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科目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科目只作基本要求的一般学习,可谓投其所好了。

第五部分 对我们的启示

国发〔2014〕35号指出: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试点要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作为墙外看客,现阶段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迪呢?

(1)不搞大跃进,当你没有完整的了解一个事情时,先不要轻易相信或反对,尤其是教育,因为教育不可重来,浙江的新政明年就要接受检验,有什么反响,我们还有机会等待,在等待中去观察。

(2)不管改不改革,重头戏还是语数外语数外定江山,在副科上,比较优秀和顶尖优秀之间撑死了也就十分。  

(3)学生都是拈轻怕重,容易上手的科目,如政治、化学、历史等,教师尽早多储备点。生源差点的学校,物理、地理教师早做改行的准备,比如改行做指导教师什么的,学校正差

(4)排课是个大麻烦,既懂数学,计算机又熟的老师尽早拉进教务处。

(5)从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来看,无论选哪3门副科,都有至少66%以上的专业可以选报,先分析高校,再指导选科没得必要,还是根据学生的特长选科比较现实。

(6)对于选修课,笔者认为不能搞成琳琅满目的大观园,如果把人类的教育放在自然界来审视,人就是要“三性”( 动物性、智慧性、社会性)强悍,正面叙述这个问题太长,就反面说它,一个家庭最怕子女出什么?生理残疾、智力残疾(傻子)、心理残疾(疯子),一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为了拉大与这三种残疾的差距,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就是以增长孩子的智慧性为本,近年来家庭、社会向我们转嫁的责任越来越大,各学校多开设一点形体训练、安全法制、哲学、心理学课程,已经是帮助家庭、社会承担了不少责任,那些职业证书什么的,就交给大学、社会吧,难道中学是万能的上帝,能把学生的所有生存问题都扛起来?

(7)开设职业生涯课很有必要,就是不改革,每年的高三学生找老师参谋志愿也是让老师很头痛的。

(8)花血本建数字校园,实行走班后,授课、作业、沟通、成绩统计、学生评价等都得借助网络。

(9)用好国发〔2014〕35号的政策条款,比如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和转换”鼓励差生不放弃,用“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鼓励中等生升学有望“两依据、一参考”鼓励学生做好人、做达人。

(10)如果有可能,就建议重庆市别整“一科考两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