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到比赛通知,到比赛结束,3个多月的时间,既紧张,又倍觉温暖。比赛的压力虽然在所难免,但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关怀不断推动我努力前行。如今回顾整个备赛过程,发觉这匆匆忙忙度过的,竟是极为充实的一段时光。
一、选课题
按照赛制的规定,需要进行网络选课。针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物理组召开多次会议。大家分别对赛课的力学和电学板块进行教材研究,做了初步的教学设计。最后选课的结果是九年级《电能的产生》一节。教研组的同事们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修改。
今年1月份,在九龙坡区进修学院领导的组织下,针对这次比赛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钟及龙院长强调:设计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为什么学”、“怎么体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检测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三点。唐杰副院长针对这节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重点关注整节课的深度和高度。王绍刚主任针对设计学生实验提出了几点要求:是否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应是穿针引线,而非制定条条框框。
二、定基调
《电能的产生》这节课对我们人教版的老师来说是有些陌生的。与物理组的马颖主任讨论之后,我们决定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出发,以电力发展为线索串起整节课,并在唐杰副院长的指导下,试讲了一次。之后拿着这节课的设计,再次在区进修校开展了详实的讨论。
钟及龙院长的一番话,为这节课的高度和深度定下了基调。他提出,本节课的设计,除了要完成传统的“三维目标”外,还需格外关注“核心素养目标”,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量观”和“实验探究”过程的培养,延伸内容则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和“科学思维”。这节课作为本章第一节课,也作为电学内容的收官章节,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学习电学”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电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除了教材中重点体现的“电能从哪里来”的问题之外,本节课的设计还需体现电能的优点:易产生、易传输、易转化、清洁卫生。而且在细节方面,要将我国最近的重大科学进展与电能联系在一起。同时,钟院长对实施教学的方法提出意见,要采用SCL(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学习小组的建立、组长的选取、提问的学生都以抽签的方式随机进行,充分体现公平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
在钟及龙院长的思想指导下,唐杰副院长对课程的设计又提出了巧妙的建议:是否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把学生活动顺序纳入到抽签环节,这样使课堂活动更随机和有趣。王绍刚主任对活动开展的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针对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了部署。
这次会议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会议,几位领导的高位引领让我的眼界大开,他们考虑问题的细致和站位的高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而且最后的展示成果也表明,这节课的站位给观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万州赛区的总结会上,专家特别提到了我们这节课对于物理学史的引入和SCL的提问方式,得到了一致的赞扬。
三、攻技术
结构确定之后,最大的困难便是课程的技术支持——视频和教具制作。为此特别请我们学校的伍贤龙老师帮助完成引入视频的制作,由我校物理教师罗京配音,最终出来的效果让人震撼。
实验用具包括学生活动用具和演示实验用具两部分。虽然教材之中几乎没有学生实验,但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多次讨论之后,定下来六组不同的学生实验,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对其进行改造,同时还有整个九龙坡区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次实验,最后选取了六套效果最好的器材进入课堂。
演示实验用具的完成凝聚了整个物理组的心血,是课堂设计的画龙点睛之笔,体现我校物理教研组的创新教具制作能力。“智慧之灯”的制作与完善耗时最长。初代智慧之灯是放寒假的前一天完工的,当蹬起自行车,一盏接一盏的灯泡亮起时,物理组的老师们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寒假之后,全组人投票选定了“智慧之灯”的背景图案,由广告公司打印。马颖主任和我一次又一次地测量数据,交与信息技术老师设计图纸;邓章禄老师和李登金老师为了确保这个实验的成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电路进行设计和焊接。最终完美地完成了引入课题的任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环节的“笑脸魔术”是最早定下来的演示实验,放在第一节课可做下节课的伏笔,放在第二节课可做引入。对此也是做了很多次实验:几个线圈效果最好?最多能并联和串联几个LED灯?以什么图案呈现……为了最终效果的完美,马颖主任在赛前更是通宵制作这套教具。不得不为拼命的物理教研组点赞!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物理组的老师们还在宾馆里对所有实验进行逐一调试,达到最好的效果,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展示万无一失。
技术的攻关是最能体现大家团结一心的环节,我至今还记得每一次实验成功时大家的热烈欢呼声,不仅给我温暖,也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
四、挖细节
后期试课的过程主要是修改细节。其实整个试课过程都得到了领导的密切关注:进修学院的领导多次来学校听课,李勇校长和何曲书记也在百忙中关注进展,陈玉兵副校长更是全程参与备赛过程。他们对暖场活动的语言和动作、每个环节之间的链接语言、板书的设计和PPT的美化都给出了具体的意见,不断完善这节课的设计。
五、反思与收获
比赛已经结束,结果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对这次比赛的反思。由于比赛时对时间的错误估计,导致示波器显示电流的环节未能展示,虽无伤大雅,却未能锦上添花,留下一个让我难以介怀的遗憾,但也给了我珍贵的参赛经验。
虽然这一节课最终由我呈现,但它是整个杨家坪中学、整个九龙坡区的集体结晶:课程设计、思想深度、SCL教学法、视频制作、教具制作、交通协助……每一个环节都是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如果说物理教学是我的梦的话,那他们就是帮助我以梦为马,助我温暖前行的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