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5-05-03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杂谈 >>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听课感受
教研杂谈
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听课感受
上传时间:2010-12-02 21:47:04 点击次数:5154 次
  

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中  张本川

2010年11月22日至25日,正在参加重庆市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三阶段培训的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亲临现场观摩我国物理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赛事,欣赏来自各省市优秀物理教师精彩的表现,开阔了眼界。我在初中赛场认真听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电荷》、《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浮力》、《电流和电路》、《机械效率》、《浮力的应用》、《串联和并联》九个课题共15节课,还听了加权评委对每节课的点评和闭幕式上对此次赛课的总结,感觉受益匪浅。

1、精心设计课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赛老师都注意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体验物理现象、实验等,使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思维发生碰撞,激发了求知欲,对学习新的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81中学的蒋晓薇老师在引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题时,通过<比一比谁更会“吹”>的游戏,让每个小组派一位同学上前台用漏斗向上吹乒乓球,结果都没吹起来,教师接着又演示用电吹风向下吹乒乓球,结果又没能把乒乓球吹下去。这一现象极大地震憾了学生,使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来自广东省东莞市竂步镇香市中学的朱慧瑜老师在引入《汽化和液化》时,通过展示重庆美食—火锅的图片,并播放视频“纸火锅”,让学生观察到水能在纸做的容器中沸腾,感到不可思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都围绕某一实验现象或情景展开教学、进行实验探究,各教学环节(问题)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0中学的马剑老师在上《串联和并联》时,教学从汽车灯到电路,再到汽车灯。以汽车的“眼睛”(车灯)为中心,通过<让汽车的“眼睛”亮起来>和<让汽车的“眼睛”会说话>这两个活动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山西省实验中学的王蕊芬老师在执教《浮力的应用》这堂课时,把小西红柿、大橙子和更大的土豆放入水中,结果小西红柿下沉,大橙子上浮,大土豆下沉。向学生说明不能用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引导学生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器材:牙膏皮、铝箔、小桶、注射器、盐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实验探究:“利用现有条件想办法改变小西红柿的沉底状态”。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展示不同的方案,分析方法,自然地引出轮船、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等浮力应用的知识。本节课围绕小西红柿展开教学,充分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到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创新精神得到训练。

3. 改进、创新实验和实验器材,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效果显著。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教师都精心设计、改进实验,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到亲切,体现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江西省赣州市第二中学的陈源樟老师在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时,通过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学生理解深刻。先把正方体木块放置在精心制作的的玻璃容器中(如右图:玻璃容器有两个空间,中间有小孔,木块底部放在小孔上),从空间1注入水淹没木块后,木块仍然沉底;当在空间2注入水,木块下表面接触水时,立即浮起。教师提出问题后,把上下表面和侧表都盖有橡皮膜的正方体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上表面和下表面橡皮膜的凹陷程度不同,其他四个表面的凹陷程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压力)大小不同,总结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宁夏中卫二中的杨慧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飞机的升力时,让学生观看飞机的视频后,引导学生从机翼的形状猜想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证明。在模拟实验中,用“风力计”测出机翼上、下表面的风速,让学生在风力计上读出示数,实验数据使学生信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学的曲旭老师在讲升华现象时,把干冰带进了课堂,干冰升华时的现象让学生震憾。在讲凝华现象时,在铁盘的外表面粘上一小块玻璃,用降温剂对铁盘的内表面进行降温,在铁盘的外表面上现了小冰晶,但玻璃上却没有小冰晶,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了凝华现象,还引导学生分析玻璃上没有霜的原因,了解北方的冬天是怎样避免“窗花”的。

   此次赛课中,我们还看到用吸管、塑料尺等做“摩擦起电”的实验,用纸条、硬币、吸管、气球、吹风机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用橙子、西红柿、土豆、乒乓球、石块、木块、瓶子做浮力的实验等,实验器材来源于学生活中的熟悉、常见的物体,简单易取,却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丰富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著,具有实效性。有的教师还让学生现场制作“孔明灯”、“热气球”等,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下课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4.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节课都能看到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课件呈现物理现象的许多图片、视频材料,丰富、拓展了课程资源;用动画演示电流形成的原因;用温度传感器和软件形象处理酒精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用实物展示台将演示实验“放大”……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的目的。

赛课是集体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的追求,我们要用赛课中的先进的理念、方法指导我们的实际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次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对自己的教学指导作用很大,希望今后能多参加这类赛课活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